大家好,我是布谷妈~身边一位宝妈,平时和老公工作忙,公公婆婆又在老家不能来照顾。于是,她和老公一商量,就把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送去住校。因为她觉得:“住校有纪律,老师能管得更好。”可才住了2个月,女儿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放假回家也不说话,也不爱笑,还经常发脾气,动不动就情绪失控。宝妈终于忍不住了,问女儿:“你是在学校住得不开心吗?”听到这话,女儿顿时就崩溃了,哭喊着:“你们不要我了,我在学校只能一个人呆着,没有人陪我,我害怕时也没人管我......”那天,女儿哭了足足2个小时才停下来。宝妈的心,也跟着碎了。“再苦也别让孩子住校”,宝妈一提到这事,就劝身边的人:“住校的伤害,真的太大了。”一:分离3阶段依恋心理学指出,孩子出生后,会将主要养育者(一般是妈妈),当做自己的“安全基地”。有这个“安全基地”在,孩子才能培养出勇气、自信和安全感,从而敢于去探索世界。但是,当孩子与这个“安全基地”长时间分离时,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抗议我们会发现,尤其是3岁前的孩子,发现妈妈要离开他时,他会大声哭闹——用哭声表示抗议,不愿意与妈妈分开。等孩子长大一点后,他能适当与妈妈分开,但这并不代表,他可以长时间离开妈妈。尤其是低龄阶段的孩子,家和妈妈,对他来说,依然是不能离开的“安全基地”。一旦他去住校,刚开始,他会不适应、会哭闹、会抗议,他想要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家里。●第二阶段:绝望当他发现,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家是不可能后,他开始接受现实,但内心,却进入“绝望”状态。孩子可能会情绪低落,甚至冷漠或无助。●第三阶段:疏离经历了前面2个阶段,如果孩子还没有回到“安全基地”中,那他就会进入第三阶段——疏离。你会发现,疏离的孩子,和你不亲了。他封闭自己,不爱说话,也不和你亲热,甚至不搭理你。你会觉得,孩子人在你身边,你俩的心,却隔着银河系。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对你不闻不问。有那么一瞬间,你都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像陌生人。这是因为,经历了这3个阶段的孩子,他外表看似适应了新环境,但内心,却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己,变得情感淡漠。二:住校的危害,真的大心理学家海因德和戴维斯,做了2个“分离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恒河猴妈妈带到别的地方,将幼崽留在原来的笼子里。第二个实验则是,把恒河猴幼崽带到别的陌生地方,将妈妈留在原来的笼子里。他们发现,相比“留守”的恒河猴幼崽,那些离开妈妈去到陌生地方的幼崽,表现得更痛苦、叫得更撕心裂肺。因为“留守”的孩子,至少家、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都是熟悉的。虽然这不能抵消妈妈离开的痛苦,但至少能给予他一定的安全感。而去到陌生地方的孩子,他不但离开了妈妈,还离开了一切熟悉的环境。这给他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大的痛苦、更多的恐惧,以及更多的心理创伤。很多低龄住校孩子的家长,会发现,孩子住了一段时间后,往往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沉默、易发脾气在“分离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与妈妈分离的幼崽,特别敏感、焦虑和退缩。当与别的猴子一起时,它们会躲在角落里,难以融入集体。甚至被欺负或心情不好时,它们还会自己伤害自己。而住校的孩子,特别是在低龄阶段,在与父母分离后,往往也会有类似的“情感匮乏”。虽然和老师、同学们相处,能建立一定的情感。但老师不可能像父母一样,给予稳定的关爱和支持。他难过时没有人可以诉说,想家时没人给他抱抱,受委屈时没人站出来保护他。这种不安、孤独和无助感,会让他压抑情绪。回到家后,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就特别容易发脾气。②不够“坚强”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从小就与父母分离的恒河猴幼崽,长大后很难合群,也不爱与其他伙伴互动。甚至它们长大成为父母后,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很难给予“父爱”、“母爱”。这是因为,早期缺乏情感联结,灵长类动物“应对压力”和“爱的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与父母断开“情感联结”而住校的孩子,他们面对压力时,由于缺乏情感支持而韧性不够,也就是“不够坚强”。遇到困难,他们更喜欢退缩、逃避,而不是主动解决。③“不再需要”妈妈在“分离实验”中,那些结束分离回到妈妈身边的恒河猴幼崽,它们会“漠视”妈妈的存在。看到妈妈,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钻到妈妈怀里,而是跑开了。它们似乎变得,“不再需要”妈妈了。当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后,他会慢慢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于是,当再次回到父母身边时,他也会习惯性回避,就好像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好,不再需要父母了一样。这就导致,父母问一句,他答一句,或者只是随便“嗯”两下敷衍。甚至还有些孩子,只要父母靠近,他就赶紧躲开,回到自己房间,房门紧闭。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道跨不过去的鸿沟。《人类悲伤的原型》中提到,儿童不幸的累积,是因为他看到的是黑暗坑道里没有尽头。一个学期的13周,完全可以说,是漫长的13年。住校,对父母来说,或许是无奈中最好的选择。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悲伤无望看不到的尽头。如果可以,还是别让孩子住校吧!【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分享育儿知识,喜欢就关注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