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5 06:42:04 来源:时事热点网 作者:听雨
△以上为广告信息2024年5月上海市普陀区的潘先生发现某网购平台上有店铺正在出售一款具有监听、录音功能的插排而且还可以远程操控出于监督孩子学习的目的他便以466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款根据店家发来的操作视频,潘先生发现,只要安装上店家提供的手机软件,动动手指,这款插排就能瞬间变成具有录音和监听功能的窃听设备。潘先生的同事提醒他,非法使用这种具有窃听功能的器材,可能会触犯法律,建议他尽快报警。随后,潘先生报了案。通过侦查,警方将销售这种插排的涉案人员程某抓获。后经专业机构鉴定,程某销售的这款所谓的插排就是窃听专用器材。程某因非法生产、销售窃听专用器材罪获刑警方侦查发现,程某先后开设了4家网店,共售出20多个窃听插排和台灯。2024年9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非法生产、销售窃听专用器材罪对程某提起公诉。最终,法院以该罪名,判处生产销售者程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不仅窃听还能定位很多使用者不知情除了这些被伪装的插排、台灯外,现在几乎人手一个的充电宝也成了很多不法团伙改装的目标。2022年9月,上海青浦警方破获一起充电宝伪装窃听设备的案件。警方发现,这种“充电宝”不仅可以在无明显提示状态下进行自动定位,还可以配合手机软件,实现远程语音录制和监听。此外,一些原本起装饰作用的背包挂件、钥匙扣等经过改装,也能具有录音、定位功能。那么,除了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物,很多人在上网时也常担心被“偷听”,尤其是很多网友提问,“为啥平时聊什么,App就推什么?”App有可能“偷听”吗?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偷拍偷录虽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成本高、效率低,存在高昂的法律风险,实际生活中很难被应用。何延哲介绍,一旦手机被“偷听”,手机耗能会异常增加,出现掉电过快、发热发烫、CPU和内存占用高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如果手机处于“偷听”状态下,其耗电速度会比正常情况快27%左右。如果App进行“偷听”,超过1分钟会被操作系统切断,难以维持长期“偷听”状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也表示,App“偷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从商业收益和成本角度来看,监听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以智能语音行业某头部公司的语音转写成本为例,市场售价10元/万秒,服务成本2元/万秒。假设App每天有效“偷听”1小时,“偷听”成本0.72元/人日,日活一亿的App每日成本 0.72亿,一年成本为263亿,而如果按照每天偷听24小时来算,年成本高达6307亿元。如此高昂的监听成本,就决定了现实中难以有哪种商业变现模式能以“偷听”方式产生收益。“聊什么就推什么”究竟是为什么?那么,为什么一些用户感觉被App“过度了解”“偷听监听”呢?何延哲分析,所谓“偷听”可能是用户对个性化推荐的误解。App根据获取到的信息,对用户平时使用习惯进行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内容和广告的个性化推荐。“画像越多维,广告投放越精准,转化率越高,App就会实现盈利。而无数次的推送中,总有几次押准的,当人们注意到某些‘巧合’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归因于被‘偷听’。”日常使用网络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虽说手机持续“偷听”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也不能掉以轻心。1. 正规渠道下载软件在下载应用软件时,应优先选择官方应用商店的合规App。2. 谨慎开放相关权限安装应用软件时,务必仔细查看麦克风、摄像头等敏感权限申请,非必要不授权。3. 慎重点击扫描对来历不明的网页、弹窗、链接、安装包等不轻易点击,不随意扫描未知来源的二维码,谨慎连接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4. 及时退出程序大部分手机用户退出手机应用程序时,只是回到手机桌面,并未真正退出,这会给一些后台运行的恶意程序以可乘之机。日常使用完后,应及时退出程序,减少安全风险。国家应急广播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发现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来 源:国家应急广播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法治网编辑:张 捷 ▏责编:李云侠 ▏编审:何 欢终审:叶启伟 ▏监制:马勋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