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人对于“死亡”有着独特且纷繁复杂的见解。从古至今,从庶民到王孙贵族,从小辈到长辈,再从普通人到伟人;不同的人去世,便有不同的叫法,“驾崩”、“薨世”、“享年”、“终年”。关于死亡,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就是“享年”和“终年”。那么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哪里?又分别适用于哪种场合呢?“享”象征着什么?首先,我们从“享”字说起,享的古字写作“亯”,最开始出现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如同祭祀祖先的宗庙。在卜辞中,“亯”多用于指向神灵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又转指鬼神享用祭品,再引申为拥有或享受。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斥责徐庶说:“汝欲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这里用的就是它最初的含义——“祭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享”最常用的含义,还是“拥有、享受”。由此可见,“享”这个词包含的意义是正面的,那么“享年”一词的感情色彩也应该是正向。那么在现代,如果身边的长辈或亲朋去世,咱们应该用“享年”还是“终年”合适呢?在古代,“享年”多用于50岁以上的老人。这是因为古代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饮食、营养情况都与现代大相径庭,所以,50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寿了。同时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说法也为50岁这个年龄分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不过,在古籍和现代文人的写作中,也有低于50岁但是用到“享年”的例子。比如元朝人张元祖《言行龟鉴》中记载“尹彦明,享年二十,师事伊川,应进士举,策问元党人”。这种情况,往往是,文辞的作者认为逝者是德高望重或者有大功绩的人,所以用“享年”一词表示对逝者的恭敬。但需要注意的是, “享年”一词中,“享”带有“享受”的含义,所以在一些场合下,虽然逝者有功绩但是也会尽量避免使用“享年”。比如抗战时期牺牲的将领——左权将军。他牺牲时仅仅37岁。虽然他的功绩足以使用“享年”一词,但考虑到左权将军生前殚精竭虑、祖国山河破碎,实在是称不上“享”。所以,目前看到描述左权将军的文章多数使用“时年”、“年仅”等说法。“享年”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就是指一个王朝统治的年限。也就是王朝的“寿命”。比如《隋书·艺术传·庾季才》中:“昔周武王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这里的“享年”就是指周朝江山延续了800年。现在这种用法已不多见,但是在古籍中却经常使用。“终”的含义“终”字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此字初文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头打结的丝绳。本义指终端、末端,后世将其词义抽象化,指终止,或指最后、完成。同时,由终止引申为人死,由结局引申为穷尽。能看出来,相对于“享”丰富的感情色彩,“终”字在情感上更为冷静、中性。那么“终年”也就是一个不带有感情色彩的词。由于“终年”一次的中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更为广泛,常见于讣告、新闻报道等感情色彩较为薄弱的场合。无论是名人还是普罗大众,都可以用到“终年”一词。电视剧《水浒传》中,“终年”一词便很常见。除此之外,“终年”一词也有一整年等含义,但在此不做赘述。四、“享年”与“终年”的对比除了上述词汇感情色彩上的差异外,“享年”和“终年”还有一些较为细微的差别。“享年”一词,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其实可以表示逝者过早离世,没能度过完整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享年”带有一种悲痛和不幸的色彩,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这也是“享年”这个感情色彩较为积极的词,唯一一个消极的用法。与之相反,“终年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经历了一生风风雨雨之后安详离世。这种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和谐、圆满的意境,暗示逝者已经完整的走过自己的一生,安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他关于死亡以及丧礼的各种说法中国有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不管是“享年”、“终年”还是其他关于死亡的说法,都和“礼”字分不开。儒家文学中,孔子对《礼》的阐述就有很多。“礼”是古代为了规范人们的尊卑等级、关系亲疏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再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也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全体认同的道德准则。哪怕时至今日,一些礼仪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一些礼仪已经不合时宜;但一个民族仍需要统一的、稳定的、进步的、基于本民族历史的礼仪文化和制度。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但是需要一个核心的被广泛认同的内核。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就应该是“礼”。统一的文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的信仰,是多民族大团结的基石。儒家把生活中的礼仪分为五种,称“五礼”,也就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些也是中华民族生活中最常见的“礼”其中,与死亡、葬礼、丧礼有关的被称为“凶礼”。“凶礼”,关乎丧葬和灾难,为哀悼不幸之事而制定的礼仪制度。丧礼属于凶礼的一种。讣告也叫讣文,又叫“讣闻”,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告大多百字以内,内容简洁、严谨,对于内容、纸张和书写者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讣告只能使用黄、白两色纸,长辈之丧用白色,幼辈之丧用黄色,不能随意更改用纸规格。四周必须有黑色边框,以表庄重悼念。“终年、享年、寿年、卒年”等措辞都属于讣告敬辞。敬辞关乎逝者的年龄、功绩、社会地位、品德等方方面面,一旦在敬辞方面使用错误,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也会被社会嘲笑。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幸离世,考虑到袁隆平的生平经历、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使用“终年”就非常不合适了,也唯有“享年”才能表达出人们对袁隆平的感激与怀念。接下来,再说说“卒年、亡年、得年、寿年、存年”这几种说法。“卒年、亡年”与“终年”一样,没特殊的感情色彩,古籍之中较为常见,当今社会中出现较少。《三国演义》里“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亡年三十八岁。”“得年、存年”文辞更为典雅,但是多用于英年早逝的人身上,表达惋惜、叹息、感慨之意。例如上文说的郭嘉之死,就可以说成“得年或存年三十八岁”。如果错误的用到老人身上,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老人,绝对不能这么用。最后是“寿年”。从“寿”字就能看出,这个词所描述的应该是年寿极高的老人。民间习惯把高寿离世的老人丧礼说成是“喜丧”,在这种情况下,在讣告中使用“寿年”是非常合适的。结语“享年”一词的感情偏正面,多用于德高望重或者年寿颇高的人身上。而“终年”没什么感情色彩在内,在正式场合较为通用。但是使用时也要注意。例如,金庸先生这样举世皆知、德高望重的人物,哪怕使用“终年”没有错。但终究不如“享年”来的贴切,一旦用错就会贻笑大方。多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才能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措辞,不至于被他人耻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