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5 06:21:37 来源:资讯速报网 作者:碧云
文/雄邦当他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的时候,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就赶紧提醒:“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归海!”袁世凯一时急切,却毫无办法。他是谁?让袁世凯如此紧张,此人就是蔡锷将军。他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提到蔡锷,很多人会想到“小凤仙”。人们更愿意看到佳人配英雄,红巾翠袖,世人多以浪漫故事附会英雄,让英雄也沾一点红尘气、浪漫气,使得爱国将军与侠义佳人的情愫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蔡锷,湖南人,12岁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17岁赴日本读书,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样,蔡锷发现,光靠读书救不了国,后来二赴日本,就读于一所孕育出一批改变中国国家命运人士的日本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学校里,蔡锷、蒋百里和张孝准被称为“士官三杰”。他去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目的,是觉得那时的中国,缺少的是优秀的军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武昌起义 支持革命1911年初,29岁的蔡锷做了云南新军协统(旅长)。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成员,但一直和同盟会保持联络,在日本就一直忧心国家危亡,一心要拯救国家于水火。对同盟会的纲领是很赞同的。在云南他明确地向同盟会表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蔡锷随即践行诺言,于10月30日在云南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政府。武昌起义蔡锷当时这个“协统”还是很有实力的,武昌起义成功后,大家请出黎元洪做都督,黎元洪当时也是协统。蔡锷亲自就任云南都督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云南,不但裁减军队,整顿财政,还兴办教育,鼓励实业。还带头减薪,缩减财政开支,做法都很超前,闻所未闻。云南呈现出勃勃生机。辛亥革命后,蔡锷的突出表现让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十分看好,几次邀请他到北京来。说起来,袁世凯算是蔡锷求学路上的贵人,蔡锷当年想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没有路费,袁世凯给了他1000大洋,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袁世凯袁世凯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这小子有出息。他看人的本事还是很强的,因为袁世凯是跟李鸿章学的,李鸿章又是和曾国藩学的,所以,在识人方面,眼光确实很独到,不可谓不准。袁世凯 李鸿章袁世凯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几位最杰出人物:“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兴性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亦非所能匹。”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得到应验,蔡锷真不是一般人能比。1913年10月,袁世凯调蔡锷赴京。其实是袁世凯不放心蔡锷拥兵远在云南,所以调入北京“软禁”。蔡锷进京 怀抱建国理想蔡锷肯离开自己的基地云南赴京,还是怀着一腔热血的,蔡锷对袁世凯有点“抱有幻想”。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袁世凯的私心,还是希望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从蔡锷裁减军队的行为来看,他确实是对民国的前景很大期望。也许在他心里,旧朝既废,新朝已立,大家自然是力往一处使,百废待兴,民生为重,没想到短短几年民国便沦为唐朝末年那般地方割据景象。良禽择木而栖,蔡锷虽胸怀大志,拥有卓越军事才华,却因为选择袁世凯这样私心很重,逆流而行之人,最终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其实当时梁启超和蔡锷师生俩对袁世凯都抱有幻想,梁启超以为袁在当时的中国,会成为法国拿破仑一样的人物。当然是希望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能利用他以前的势力和资历,在刚刚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中国,强行推行民主和法制,而不是希望他当皇帝。直到袁世凯同意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则打破了蔡锷对袁世凯的期望,就算《二十一条》只是“艰难的妥协”,而事实上执行者亦寡;但称帝却实在是昏头逆行之事,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众叛亲离,天下共诛。蔡锷彻底绝望了,只能设法逃离北京,回云南。小凤仙巧妙周旋,麻痹袁世凯,回云南袁世凯称帝时蔡锷的态度,大家一直疑惑。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之前要求全国各省的督军签名“劝进”,意思是同意袁称帝。蔡锷被封为“昭威将军”第一个签名。他为什么要签名?后来又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呢?其实这就是蔡锷的精明之处,当时困于北京,手中无兵,不去暂时妥协麻痹袁世凯,恐怕会有性命之忧,这种风险是不能去冒的,只有逃离险地,才能再做打算,这才是聪明之举。梁启超与蔡锷密谋在签字前一天,蔡锷专门乘火车去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密谋了一宿。后来,梁启超回顾夜谈结果:蔡锷说“若不把讨贼重任负于己身,民国将覆灭。”为了把麻痹袁的戏做真,在袁称帝之后,蔡锷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民间传说中与小凤仙的传奇故事就此上演。有了小凤仙的配合,蔡锷开始筹划脱逃路线。他带着小凤仙在北京逛街,然后转到北京火车站附近,与小凤仙道别:我身既已许国,不能再许卿!这段告白成为儿女情长的一段佳话!之后他趁机乔装,找到对接人,拿到事先预备好的火车票,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再转轮船到日本。走的时候留了一封信给袁世凯说是去日本治病。到日本后,还找人帮忙在日本不同地方拍电报给袁世凯,伪装称自己在日本游玩。其实已经回上海,转香港然后取道越南河内再入境云南。整个计划布置得十分缜密。真实的小凤仙也许并不如影视作品那般,与蔡锷那么心灵相通完美契合,但也有小女子仰慕大英雄的情感在。以其特别的身份,一方面混淆了袁大头(甚至蔡锷还假装和他妻子吵架,让特务听到,然后去找小凤仙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传递了部分信息。所以蔡锷是英雄,小凤仙何尝又不是呢。起码是一位有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奇女子。起兵讨袁 护国开战如果没有蔡锷带头第一个竖起反袁大旗,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因为,当时袁世凯手握全国兵权,手下是北洋军的众多悍将,无人能敌。就像《让子弹飞一会儿》里的黄四郎没有被杀死时,百姓是没有人敢跟着造反的,当假的黄四郎死了,就证明旗帜倒了,民众畏惧的情绪释放了,即使真的黄四郎没有死,也无所谓了。所以,蔡锷第一个起兵讨袁是多么重要!蔡锷和云南督军唐继尧一起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表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1916年1月,蔡锷率领滇军开始进攻四川。面对近10万北洋军,蔡锷不足万人的部队打了两个月,基本歼灭了北洋军主力第七师。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场关键的纳溪战役中,蔡锷护国军麾下的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勇猛异常,率兵拿下了这场关键战役。那个支队长,叫朱德。在蔡锷的护国军与北洋军鏖战的时候,贵州响应,宣布独立。3月15日,广西响应,宣布独立。蔡锷趁机大举反攻,连战连捷。北洋军最终只能签订停战协议。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去世。9月,蔡锷的肺结核已感染到喉部,话都不能说了,只能东渡日本治疗。只是蔡锷病入膏肓,日本的医生也无能为力。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锷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1917年4月12日,蔡锷遗体荣归故里,北洋政府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国葬的人。雄邦鉴曰:蔡锷,16岁大学毕业,17~22岁日本深造,22~27岁广西各军校校长,29岁当旅长并发动辛亥革命云南起义,31岁赴京, 33岁离京并起兵反袁,34岁护国战争胜利,同年底日本病逝。蔡锷,不为己甚,一心为公,有勇有智有谋,享受国葬,理所应当。34岁!多少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在年轻时候成就的!因为精力充沛,又不受过多拘束,敢想敢做!有志青年,热血男儿,目标清晰,意志顽强,民族脊梁,大丈夫生当如此!蔡锷将军蔡锷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我都支持,对国家有害的事我坚决反对!蔡锷的“变”是被动的,他自己心中始终有一个原则,坚持民主共和。善变的是袁世凯的社会形势,所以他的态度行为自然随之而变。民国群雄辈起,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宛如现代的春秋战国。袁世凯,雄才大略,称帝为一大败笔,但目光犀利、对群雄点评寥寥数语,犀利深刻。枭雄者,必有过人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